201609240804

畢業設計YOUNG TALK;攝影:吳宜晏 畢業設計YOUNG TALK;攝影:吳宜晏 在上一篇中,我們已瞭解七位與談人的背景,可作為我們進一步理解他們對建築對畢業設計的看法。本篇我們將展現他們對畢業設計存在的意義,以及怎麼看當今畢業設計百花齊放的現象,也剖析這個現象發生跟解決的可能,以及對自己身為老師該扮演的角色,提出自己的看法。 【畢業設計YOUNG TALK】 主持人:褚瑞基 與談人:何震寰、林幸長、林彥穎、趙元鴻、劉冠宏、羅曜辰 紀 錄:吳宜晏、王進坤、李沛航、陳彥綸 時 間:2016.06.01 地 點:雄獅欣講堂永康人文空間 教育的本質為何 在座談會當中,七位與談人在回顧完求學時代學習畢業設計的過程後,針對近年在評畢業設計的場合中,所看見的諸多現象進行討論。冠宏認為必須先釐清教育的本質為何,才能真正理解判斷目前建築畢業設計的各種現象。他說道:「教育的目的應在於教導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,啟發學生在離開學校面後,能獨立面對及回答社會各種問題。」而畢業設計在建築訓練的課程規劃中,扮演的就是磨練學生的關卡。一般來說,在大一大二設計的專業訓練上,是較為開放的態度讓學生認識空間,及瞭解建築的基本知識。大三大四則是嚴格操練正式建築的題目,讓學生模擬在真實限制中去歷練設計。經過這些基礎的訓練後,最後一年的大五(大四),會打開限制由學生的自由意志,去挑選議題、基地、呈現方式及指導老師,在這個機會說出自己的話,提出自己的觀點,因此畢業設計是檢測學生五(四)年來所接受的建築專業訓練是否完整。 建築人對畢業設計的情感 要說自己的話,講自己的觀點並不容易,需要克服眾多的挑戰,包含內在的自己,以及外在的指導老師、評圖老師,因而畢業設計,在建築人的心中多有一份難以忘懷的情感。彥穎則表示畢業設計應是學生向內挖的個人追求,不是為別人而創作,就如同一個人的武林,是自己觀察提出議題,並為議題找尋答案,獨自面對找尋過程中所出現的困難,學生在這段過程中,養成人格及成熟的專業態度。他以自己的經驗為例,表示雖然畢業多年,但當時的模型仍是一直保存至前陣子因2016年311大地震,倒下來損壞才不得不處理掉,就因為模型上凝聚太多情感,跟自己是緊密的聯繫在一起。因此當他在某畢業設計展場中,看到學生撤展時輕易將模型放在走道給垃圾車回收時,感到非常吃驚。 能否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幸長指出在目前的教學體制上,大一至大四的課程規劃,並未有系統地在培養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,許多課程時常在來回拉扯,因此到大五(大四)開放學生自主決定時,學生時常無所適從,或過於自滿而不理會老師意見。他更指出,在前面四年訓練很多學生是隨波逐流,跟著其他學生在做,到大五時他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。褚瑞基也分享他的觀察,學生在面對畢業設計時,有部分會延續在大四的方向,另一部分則會退回大一,退回大一比較開放沒有限制的題目。 該與產業緊密連結? 褚瑞基認為,學校教育不該是職業訓練所,建築教育的訓練該是追求厚度,讓學生的心智往上提升,若最後的畢業設計只成為一場秀,對學生未來在思考人生或建築上無所啟發,那畢業設計存在的意義不大,也無須花一年的時間做一個設計。他進一步指出,不只是學生,而是整個台灣都不重視知識的厚度,因此在思考跟設計上是切面跟片段式的,提出的議題沒有厚度。今日學生不需要太過用力,只需打開電腦敲打鍵盤,各方的資訊就來到眼前,冠宏接續說道:資訊不等於知識,知識也不等於智慧,所有的資訊都需要被內化,才能成為知識,再經由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,才能成為屬於自己的智慧。 若拉回頭來說,建築物並非一人能獨立完成的事情,建築師最大的工作是在整合所有專業,同心將建築物完成,因此建築師雖然不用每項都做,但他必須瞭解每個專業的特性。也因為建築專業的龐雜,因此建築訓練不可能在學校裡面就完成,而是延伸到職業裡,鏈結整個建築產業。因此所有與談人皆強調,建築教育不該也不會是職業訓練。 今日畢業設計面臨的現象 當學生沒有經過前述資訊轉換為知識、智慧的過程時,任何議題都無法往下談,只能在最表層上溝通。冠宏認為這並非全然為學生的問題,因為這個將資訊轉換為智慧的過程,是需要被引導跟訓練,今天在建築教育上,常有說法是學習該多元化,該多接觸案例、多接觸不同的老師,因而一個題目只操作兩至三週,在這簡短的時間下,學生不但對題目無法深入,對老師也無法建立信任平台,最後學生只學會了解設計的公式。 除了議題淺薄缺乏深度外,在觀看近年的畢業設計題目,其實與當下社會面臨的挑戰是脫離的,今日諸多學生不是藉由畢業設計來找尋自己,就是把眼光放在遙遠的土地或是龐大的議題上,不再關心身處土地直接面臨的困境。他指出這種群體的焦慮,到底是存在學生身上,還是正在用建築做為社會實踐的年輕建築師及年輕的老師身上?羅曜辰就直說,學生做出來的作品,常是教學老師的縮影。他接著指出每位老師都有自己專精的領域,當學生的題目離開自己專精的領域能給予的指導就難以全面,但有部分老師什麼題目都可以帶,讓他頗感訝異。 但也有與談人指出,雖然題目並非自己所專精,但身為老師瞭解設計的方法,因此若學生對題目有很強的企圖心及意志力,老師還是能協助他去挖掘出題目的深度。但在短短一年間,要如何保證學生能夠挖出足夠的深度,其實並不容易。「老師必須藉由不斷的追問,逼迫學生更深入思考,當發現學生無法挖下去時,更該當機立斷收斂題目,讓學生不再繼續空轉。」趙元鴻如此說道。 師徒制或引導陪伴 因此畢設指導老師在畢業設計中,是佔有非常重的分量,但老師在這段過程中該扮演怎樣的角色?這讓與談人彼此頗為分歧,分為師徒制與引導陪伴兩方。陪伴引導方認為畢業設計既然為學生自由意志所主導,老師就不該介入太多,因此是站在陪伴跟引導的角色,與學生討論設計時,用追問或引導的方式,讓學生解此機會去挖掘內心,來找到自己的信仰。師徒制派則認為,在畢業設計中老師跟學生是為一個Team,老師不該只是陪伴而必須介入,學生是與老師共同創作作品,並共同為作品負責,作品上也該有老師的簽名,在這修行畢業設計的時間中,學生是在學習老師的方法論,藉此方法建立將來工作或生活受用的基礎。 而這兩種不同的態度,其實並沒有真的好壞,何振寰進一步解釋師徒制的關係,其實類比與棒球中選手跟教練的關係,教練無法代替選手上場打球,但選手的表現好壞,卻仰賴教練的訓練,因此老師不是掌控者,選生也不只是操作者,老師扮演的是方法論上的引導,方法論白話來說即是門派。因此學生畢業之後,身上會帶有明顯老師的血液。冠宏認同師徒制的價值,但他認為老師只是借鏡,學生必須要回到自己內在去找,他更以希臘古語「認識自己是智慧的開端」來表達他的看法。趙元鴻則認為,畢業設計就是在訓練學生獨立思考,老師不該將自己的方法套在他身上,因此應該是藉由訓練讓學生在過程中,找到自己的信仰,而非直接給他。 基本教義派(平立剖模)與多元思考派,差異何在? 林幸長直指這是假議題,現在提倡的多元是假的多元,到底討論的是議題的多元還是表現方式的多元?對老師來說,都希望能有多種不同的觀點來切入建築,藉此從中找到原本建築方法上,無法討論的事情。但事實上學生追求的並非觀點的建立及議題上的深入討論,而是追求建築上的表現。20年前,他的老師跟他說畢業設計是一場「秀」,但這個秀跟今日畢業設計的「秀」天差地遠,是穿的花枝招展上去,還是用心講一齣我心底的話? 冠宏則進一步指出,畢業設計只存在一個問題就是「深度」,他認為建築需要邏輯的整理、感知的培養跟接受、美學的發散等,只要做到這些,就算學生做了一個非平立剖面圖的作品,就有滿足建築的本質,因此平立剖不是重點。羅曜辰接著說,現在應該探討的問題反而是,學生面對議題時,只會用平立剖或量體虛時去思考建築議題,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工具能去解題,學生只會的老師教的方法,而這個問題不論是基本教義或是多元思考都有相同的問題。 彥穎則認為工具歸工具,但是圖學方法有其紀律存在,就如同英文字母是26個,不回有人質疑是25或27個。但是否要用圖學去呈現畢業設計,學生可以自由選擇,但是在選擇使用工具上,學生要先具備該工具的基本紀律,學生時常為了畢業設計而短期開發自己的技能,諸如畫漫畫、拍短片以及搞實作等,最後搬上來常是並未成熟的作品,因此對紀律的嚴格要求,其實是極為重要,而且也不可能限縮議題的出發點。今日台灣的呈現方式其實與多年前相比,已經豐富很多,除了原本的平立剖外、有一比一的實作、有動畫影片,未來說不定很快就有虛擬實境的呈現方式。「但是學生只知玩工具,卻不懂工具的侷限及缺點,因此最後只看到工具,卻沒了議題。」褚瑞基說道。除了工具的認識不足跟深度的缺乏外,評圖場合的機制也影響很大,由於每位學生評圖時間不長,學生說明的時間不多,老師能仔細閱讀的時間也不長,若學生的口語及圖面,未能清楚的將自己的議題展開說明,老師也容易誤解學生的意思,當對話的平台沒建立出來,兩方就很難有交集,因此最後越離越遠。 還需要畢業設計嗎? 討論到最後,到底還需不需要畢業設計?或畢業設計還需要整整一年來操作嗎?變成與談人思考的議題。褚瑞基就指出很多建築系對畢業設計已展開調整,比如分論文組、設計組或只做半學期,就是因為內部老師發現,學生做一年的成果跟半年差不多。當畢業設計的意義不在,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。 羅曜辰分享他的觀察,認為畢業設計對於優秀的學生來說影響並不大,但對於前面幾年很挫折的學生,最後一年的畢業設計,卻很可能是轉淚點,因此畢業設計仍有其存在的意義。何振寰則認為,畢業設計是學生獨立思考的設計,雖然聲音薄弱但終究佔有一席之地,加上一生只有一次,只要學生把握提出自己的主張,畢業設計就該繼續存在。林彥穎再次強調畢業設計的關鍵在於自我養成,建立自己的信心,讓自己有自信往下走,畢業設計是讓你找出自己想要走的方向,而且堅定自己往下走,因此每個畢業設計都是有意義的,只是學生自己知不知道。 最後,談到的是各個學校建築系的差異縮小,實踐大學建築系的多元思考出現,加上平面、網路媒體,及各種多元的畢業設計競賽、展覽的影響,以及大學法的修法,使每個學校降低專任,大量聘用兼任老師,讓每間學校互相混血,也是讓近年畢業設計的題目五花八門的原因之一。混血能讓學校的教學更為多元,但也讓學校固有傳承面臨挑戰,此時此刻尚難有結論。 如何走出每年紛紛擾擾的畢業設計 所有與談人在交叉討論中,都擔憂不解為何今日學生,不再把視角放在當下身處的社會面臨的大困境,而轉向去處理遙遠的或是微小、個人的議題,而且在修練完建築專業四年後,卻似要甩開這些訓練?何振寰認為,這是由於過去台灣在經歷現代化的過程中,每位建築師都是獨自摸索,跌跌撞撞的往前走,因為缺乏引導跟靜心建構系統理論,因此他們也無法將自己經驗中的那個「厚」傳遞給年輕一輩。因此至今仍以西方文化馬首是瞻,直接的接受西方而來的論述方法,或更淺薄直接移植西方的成果到台灣。當我們整個社會無法建構自己的主體性時,永遠只能作為跟隨者,一代批判一代。因此何振寰認為要解決,應是「深化找尋從所在土地長出的方法」,才不會讓畢業設計一直在淺層的議題上來回打轉。 上排左至右為褚瑞基、林彥穎、趙元鴻,下排左至右為何震寰、羅曜辰、劉冠宏、林幸長;攝影:吳宜晏 【延伸資訊】 >>「畢業設計YOUNG TALK」─回首當年畢業設計的心路歷程 >>「建改社YOUNG TALK」首聚會-開啟對話、勇於反省、持續建改 >>2016 6x2更名為「Taiwan 20」公開徵件中! >>2016 TEAM20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 開始徵件 >>東南科大室設系畢設評圖 以實體建構為教學核心引導體認「真實」 >>INmage全國室內空間設計聯展百花齊放 扎實的技術得以深化為技藝 >>華夏室設+雲科建築兩校畢業設計首聯評 擴大交流共成長 ================== 攝影:吳宜晏 撰文側記/王進坤 更多建築相關活動資訊,請上【欣建築-現場直擊】 旅遊看建築、建築知文化、文化說歷史,更多建築知旅請上【欣建築】

「畢業設計YOUNG TALK」─畢業設計的意義何在?

徵信

狐狸精纏上了他?該怎麼解決?來徵信社諮詢看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kioijs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